低代碼無代碼是什么?
當前位置:點晴教程→知識管理交流
→『 技術文檔交流 』
低代碼(Low-code)和無代碼(No-code)是近年來在軟件開發領域中嶄露頭角的技術理念,它們的出現為開發者和非技術人員提供了更為高效、便捷的方式來構建和部署應用程序。這些技術正在推動著軟件開發的革命,尤其是對于企業在面對日益復雜的業務需求時,低代碼/無代碼平臺為解決方案提供了更為靈活和高效的途徑。 ? 低代碼/無代碼的定義 1、低代碼 低代碼英文叫“Low-Code”,即少量的代碼,它是一種可視化的應用開發方法,用較少的代碼、以較快的速度來交付應用程序。在大多數情況下,開發者并不需要使用傳統的手寫代碼方式進行編程,而是可以通過圖形化拖拽、參數配置等更高效的方式完成開發工作。 2、無代碼 無代碼(No-Code)也可以說是0代碼,就是完全不需要寫代碼的應用開發平臺,但這并不代表零代碼就比低代碼更高級和先進,它只是做了一個更極端的選擇而已:徹底擁抱簡單的圖形可視化,完全消滅復雜的文本代碼。 由此可以看出,無代碼其實是低代碼的一個子集,無代碼是低代碼的一個延伸,一個是使用少許的代碼,另一個則是不要代碼。 低代碼的起源 低代碼的概念起源于21世紀初期,它是為了解決傳統軟件開發過程中的效率和成本問題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1、早期概念(2000年代初) 在2000年代初期,出現了一些可視化編程工具和集成開發環境(IDE),它們允許開發者通過拖放組件來構建應用程序,這些可以看作是低代碼平臺的早期形態。 2、Forrester提出低代碼概念(2014年) Forrester Research的分析師John Rymer和Adam Kliczek在2014年首次提出了“低代碼/高生產力應用平臺”(low-code/high-productivity application platforms)的概念。 3、市場認可(2015-2016年) 低代碼開始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許多供應商開始推出自己的低代碼平臺,如OutSystems、Mendix(后來被IBM收購)等。 4、Gartner的關注(2016年) Gartner在其報告中提出了“企業級低代碼應用平臺”(Enterprise Low-Code Application Platforms, ELCAP)的概念,進一步推動了低代碼技術的發展。 5、市場增長(2017-2018年) 低代碼平臺開始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低代碼技術來加速應用開發和數字化轉型。 6、擴展能力(2019年至今) 低代碼平臺開始提供更強大的擴展能力,包括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集成。 7、疫情推動(2020年) 新冠疫情的爆發加速了遠程工作和數字化轉型的趨勢,低代碼平臺因其快速開發和部署的能力而受到更多關注。 8、持續創新(2021年至今) 低代碼平臺繼續創新,提供更豐富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戶體驗,同時,更多的行業和領域開始探索低代碼的應用。 低代碼的發展歷程是與數字化轉型和云計算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連的。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低代碼平臺正在成為企業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實現業務創新的重要工具。
低代碼/無代碼VS傳統代碼(純代碼) 低代碼這個概念一出,大家自然而然是不是會想到傳統代碼,它們兩者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 低代碼和傳統代碼之間的關系,其實和如今的視頻與文章很像: ? 低代碼就像當今的抖音“短視頻”,或是內容直觀易理解、表達能力強的小紅書“圖文”,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 ? 純代碼則更像傳統的“文章”,在互聯網等其他傳播途徑誕生之前,以文字傳播信息曾是唯一的媒介,隨著視頻傳播的普及,文章的“市場”便不斷減少,但總歸有它的立足之地。 總之,就像視頻永遠無法取代文章一樣,低代碼也不可能徹底取代純代碼。所以,低代碼會逐漸取代程序員,這一言論不會變成現實。 為什么需要低代碼? 1、降本增效 雖然計算機軟件在蓬勃發展,各種語言、工具層出不窮,但是,現如今的軟件行業還是處于低水平階段,效率低,成本高,質量不可控等等問題還是常態。 優秀的軟件人才依舊短缺,軟件的質量缺陷依舊存在問題,知名大廠也存在重大故障。 相比而言,二次革命工業發展已經逐漸擺脫“人”的依賴,從原料到制品,從手工到自動化,從模糊管理到標準管理。信息化革命作為人類21世紀第三次工業革命,其中軟件行業還遠遠沒有達到“工業化”的要求。 如今,低代碼正在帶領軟件走向工業化,每個低代碼開發平臺都是一個技術密集型的應用工廠,所有項目相關人員都在同一條產線內緊密協作。借助應用工廠中各種成熟的基礎設施、現成的標準零件、自動化的裝配流水線,開發者只需要專注于最核心的業務價值即可。即便是碰到非標需求,也可以隨時自己動手,用最靈活的手工定制(代碼)方式來解決各種邊角問題。 2、解放應用開發者 低代碼降低了使用者的門檻,將大部分的工作只需通過簡單的拖拉拽與配置完成,讓企業能充分利用開發者資源。在低代碼的幫助下,不僅能夠解決項目交付周期問題,還能讓業務人員有時間真正實現自己的想法,讓業務變“開發”,讓開發去“開發”。 3、加強技術人員的溝通交流 在傳統開發模式下,業務、產品、設計、開發、測試與運維人員各司其職,且各有一套領域內的工具和語言,長久以來容易形成一個個小圈,不利于整體的溝通。這同樣也是軟件失敗長期存在的一大問題。 而低代碼通過把各角色統一在一個平臺進行緊密協作,打破了職能豎井,統一了軟件形態與項目見解,真正實現了“敏捷”開發。 低代碼/無代碼的挑戰 盡管低代碼/無代碼給企業帶來了諸多的好處,但是也不能否認事物的兩面性,揚長避短,低代碼/無代碼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 安全問題:低代碼/無代碼平臺多以簡化開發過程為目標,但簡化可能會存有安全隱患。由于平臺具有開放的特性,用戶可能在無意識當中把數據泄露出去,造成安全漏洞,在使用低代碼/無代碼平臺時,應該注重數據保護與系統安全,關注平臺安全管理條例,避免因操作失誤帶來安全漏洞因而帶來的利益損失。 技術局限:按照如今市面上低代碼/無代碼平臺的技術成熟度與完整度來看,“完全定制”可謂是低代碼/無代碼平臺的宣傳謊言,低代碼/無代碼平臺能快速構建應用程序,這是建立在本身業務不復雜的前提之下的,在做復雜的業務需求時,平臺必定需要傳統的開發模式進行定制化功能的制作。 ——The End—— 該文章在 2025/1/7 11:07:26 編輯過 |
關鍵字查詢
相關文章
正在查詢... |